取消“加分”专长生怎么样崭露头角
近日,天津教委决定,自2009年起停止对初中毕业生中体育类、艺术类、科技类、学科类专长生加分。很多学生、父母听到此政策后特别高兴,但也有人质疑,如此不利于在艺术等方面培养拔尖人才。
天津教委有关人士表示,现在天津“初中综合素质评价体系”日臻健全,这为废除高中招生“专长生加分”奠定了基础。取消专长生加分是不是有益于扭转应试倾向?取消加分后,学校教育应怎么样履行好培养专长生之责?记者约请有关专家一同探讨。
取消加分是“减轻负担”重点性举措
记者:对天津教委颁布这一举措的怎么看,你是热烈欢迎还是不以为然?
刘洋河:作为父母我表示热烈欢迎。本来,专长生加分的出发点是想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,但由于种种缘由,结果还是回到以“分”取人。我有一个朋友,他的孩子在上小学,为了学舞蹈,天天下课后吃点东西去跳舞,回到家还要继续做作业,总是要到晚上十二点才睡。想一想,一个正在发育的孩子睡眠不足,身心健康遭到严重干扰,这难道是大家的本意吗?
吕文清:我感觉且喜且忧。让人激励的是,终于要对日渐偏离教育本质的专长生加分问题开刀了,这无疑对减轻学生负担、优化素质教育环境、调节专长生培养方向及家教市场的引导产生要紧影响,应该说是重点性的举措。且喜,是此举可能把孩子们从“专长班”中解放出来,少了一份负担;且忧,是孩子们在各方面重压下或许会集中拼课业成绩,抛弃了“专长加分”,又大概回归到“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”的原点。
王本中:对此举措我很赞赏。这么多年来,大伙关注专长生培养、学生个性进步是很好的事情,但在应试教育的围城里,无论是培养拔尖人才、革新人才,还是培养学生个性专长,都会在这种应试的束缚下走向异化。大伙都盯着“加分”,会使学生那种来自于兴趣、进而成为志趣,最后成为一种志向的个性进步,演绎成为斤斤计较一分得失、事实上不公平的轨道上来。
出于功利培养不出真的的专长生
记者:在青少年当中尽快发现、挖掘、培养有专长的学生一直都是教育的一项要紧工作。取消专长生的学业加分政策,会不会影响专长人才的培养?
刘洋河:培养有专长的人才固然是一项要紧的工作,但通过加分的方法非常难培养出人才。一位美国钢琴家到中国的少年儿童活动中心获悉那样多孩子在考级,感到吃惊,照这么做,全世界的钢琴家、小提琴家还不都出在中国?!但事实并不是这样,这位钢琴家以她我们的成长经历说,从来无人让她去学钢琴,只感兴趣引导着她,让她个性张扬,天分显现,最后成才。我从来不反对专长,但这是孩子我们的事,而且有的专长是需要天分的,不是烧钱就好。大家父母和社会要做的事就是因势利导,为孩子提供帮助,创造条件,而不可以强求,更不可以用“加分”这种功利的方法。不然,当孩子们非常不情愿甚至痛恨如此做的时候,又怎能培养出真的的人才呢!
吕文清:考试评价政策对教育推行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。从大体上看,取消加分对专长培养影响不大,但综合考虑现实社会心理、经济水平、存活情况等,影响又是势必的。从学校动力看,取消加分后,或许会把资源和力量聚焦到学科,这将会弱化专长教育;从学生和父母看,虽然高招有相应政策,但学生和父母或许会先顾眼前利益,集中解决上“好初中”的问题,专长进步要为普通文化常识学习让路。总之,取消加分之后,大家的教育应该考虑为专长人才崭露头角开辟通道。
学校教育需健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
记者:无论加分与否,其实学校教育在培养专长生方面都有着要紧的责任,在取消专长生加分的背景之下,学校教育应当怎么样履行好专长生的培养工作?
王本中:要在综合评价当中,改变评价方法。培育特殊人才的方法其实有不少,学校要重在创造一个环境,搭建一个平台,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课程、多种方法的活动,使他找到兴趣点,找到他一个人进步的感觉,从而转变成一种志趣,成为一种志向。达成这种转变无疑需要有一种勉励机制。这种认同可以通过成长记录,通过平常老师表彰,给他展示专长的机会等方法,让他时时都有一种成功体验,促进学生志趣的成长。
吕文清:取消专长加分不是取消也不应该冲击专长教育。反之,学校越是有特点,越是看重专长教育,越是个性化的教育,水平和品质越是有保障的。在取消专长加分背景下,学校要坚守教育的理想、使命和责任,积极引导而不是迁就不理性的社会需要,要有更开阔、更高远、更本真的考虑和设计。一是定位上,要搞好策略选择,强化特点进步,抓好特点项目;二是课程上,各学科教学也要给专长进步提供空间和机会;三是活动上,多组织普及性集体活动和专长展示;四是方法上,大力进步社团化组织,引导学生像美国初中生一样沉迷我们的兴趣喜好;五是评价上,把专长进步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做强有力的“正常状态性”引导和勉励;六是内涵上,着力于文化建设,让学生个性专长进步有文化精神的引领,提高学校教育的品质和水平。
专长教育关乎民族品质、国家活力、教育的生命和个人的幸福,因此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拟定政策要慎重,二是政策要配套并一以贯之,三是政府面临的重大命题是尽快构建起多元、开放、优质的学习环境,让学生的潜能专长随时随地得到唤醒和激起。